fbpx

和團之友:堅守本地足球風格

這支球隊實屬低調,描述多數來自業餘足球圈中人口傳。

原文刊於《足球周刊》香港版 2019年8月號

翻查網上有關香港小型足球的資料,會發現「和團之友」的名字經常出現,這支球隊實屬低調,描述多數來自業餘足球圈中人口傳,而最多人討論的,就是這支球隊出產了數名職業球員,還有被稱為「極端」的傳控踢法。

Advertisements

2019年6月中的一個晚上,和團之友B隊到修頓遊樂場出戰總會盃的4強賽,在全程控制戰局下以4:0輕鬆擊敗杏林。不過,和團的領隊鄭志豪(志豪)在比賽期間卻顯得份外緊張,賽後亦向球員厲聲訓示了約30分鐘,從他的反應來看,很容易誤會和團落敗了,志豪說:「雖然這次勝出,但B隊球員始終年輕資歷淺,未能踢出和團應有的風格,還有很多戰術上的失誤,所以我賽後跟他們說清楚要留意的地方。」

鄭志豪9歲開始在石硤尾偉智街球場與朋友踢球並組成球隊,後來成立和團之友,以職業化訓練、傳控踢法聞名於石地足球界;回憶過去,他坦言自己愛上足球並不是因為外國的球星或球會:「當時80、90年代還沒有這麼多電視直播,我們小時候就是在麥花臣、修頓等場地看本地的甲組球星和名宿踢球,從中學習。以前的球星都很愛踢小型球,胡國雄、劉榮業、譚兆偉都是踢石地出身,也是我們這一代球員的偶像。」年少的志豪也曾經加入南華青年軍,不過在石地場認識的前輩都勸他放棄職業足球夢:「因為我身材矮小,而且當時正值球市冰河時期,很多球壇前輩叫我離去;但我真的很喜歡足球,所以倒不如集中精神,在石地創一番成就。」

Advertisements

球員沒有酬金,參加石地比賽和踢街場,就是因為愛足球。

鄭志豪

對足球的真愛
石地足球容易受傷,街場品流複雜,或許是現時青年球員和家長卻步的原因;但換個角度想,願意在石地上埋身肉搏的球員,都是對足球有着接近瘋狂的喜愛和執着。

和團之友曾有「石地巴塞」的美譽,當時A隊包括鍾偉強、蕭俊銘、梁星耀等現役港超聯球員,可想而知當年他們在本地街場幾乎所向披靡。志豪提起這些由自己一手培訓的球員,不禁流露驕傲之情:「他們小時候還未懂踢球已經認識我了,在街場第一腳波也是我教他們踢,還有其他前輩都會教他們。」志豪當年亦會落場,司職中場指揮官,曾效力和團的港超球員鍾偉強便曾憶述:「以前的志豪,在街場真的很厲害。」可惜,在2011年一次膝蓋重傷後,志豪開始減少上陣,他自嘆「不復當年勇」,後來A隊球員陸續被超聯球隊簽走,街場傳奇終告瓦解,志豪無奈現時球隊青黃不接:「球員沒有酬金,就算比賽贏的獎金都很微薄,以前的球員參加石地比賽和踢街場,就是因為他們熱愛足球。現在新一代或許不會這樣想,可能他們只是想踢足球,不是愛足球。」

與「功利足球」搏鬥
現時香港的街場文化息微,球員不講究技巧,歸根究柢,志豪認為除了因為香港球市淡靜,以致球員數目減少外,最主要的原因還有近年「功利足球」踢法當道:「現時世界足球都走向功利,香港更甚,傳控踢法他們會覺得無用。職業球會的主帥如果輸幾場比賽可能已經烏紗不保,他們無辦法慢慢提升球員的能力,教導球員配合自己的風格,只能用防守反擊、逼搶等世界通行的戰術,起用體能和身材出眾的球員,所以香港本地球員現時多數只能踢防中及兩閘,前鋒、進攻中場、中堅等位置都交予體力和身型佔優的外援。」他認為現時香港足球的風格發展並不理想:「香港球員身型比較矮小,理應踢技術足球,控球在腳,靠腦袋取勝,但因為學習外國踢法,很少香港球隊會踢控球在腳的風格,這也是現時10號球員逐漸息微的原因。」本地球迷近年一直議論紛紛,指同樣來自石硤尾街場的林嘉緯將會是本地最後一個「10號仔」,也證明志豪所言非虛。

正因如此,志豪希望透過和團之友去保留最原始、最不修邊幅的香港足球;不過,隨着近年本地足球人口下滑,志豪尋找球員的過程越見困難,在生力軍的平均水平下降下,他亦難以堅持和團一貫傳控的踢法,為了繼續爭取成績,也要調整至較為貼近「功利足球」的戰術,對志豪而言這是取捨的一部份。

數年前,因為曾經出現職業球員踢石地盃賽時意外「斷腳」重傷的事件,令本地職業球會現時都十分謹慎,大多數不會容許麾下球員在石地比賽公開亮相,這情況無疑對本地小型足球發展而言是個沉重的打擊。石地比賽水平下滑還是次要,失去了本地足球傳承的舞台,才是最令人惋惜的結果。

"
"